以雄渾大氣致敬愛國情懷
——評新編河北梆子歷史劇《瓦橋關》
上海戲劇學院 劉明厚
由周振成、楊斌編劇,翁國生導演、郝士超主演、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制作演出的新編歷史劇《瓦橋關》再現了楊家一門忠烈、楊六郎楊延昭百折不撓奮勇抵抗外敵的故事。瓦橋關之戰所在地,正是今日之雄安,原河北雄縣所在地。回望歷史深處,那代代相傳血性男兒深沉的衛國、愛國情懷,正是中國形象的展現。
一、熱血男兒愛國精神不朽
國難當頭,楊家兒郎在楊令公率領下挺身而出,與入侵者浴血奮戰,同心報國,在陳家峪、金沙灘與遼國大軍對峙鏖戰,結果全軍覆沒,除六郎楊延昭之外,楊令公及六個兒子一門忠烈先后戰死疆場。楊家將的傳奇故事從古至今被屢屢搬演在戲曲舞臺上,以及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門類和文學作品里,深受中國百姓喜聞樂見。因為這不僅是北宋時期的愛國大義,更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堅決抵御敵寇侵略,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舍生忘死,保家衛國的氣概與精神,從古至今就是我們的民族傳統。
河北梆子《瓦橋關》是一部新編歷史劇,凸顯了楊延昭臨危受命,成為抗擊遼兵的三關將軍,卻因為內外夾擊,小人暗算,他的遠大抱負與軍事作戰卻屢遭劫難,差點命喪疆場。出身忠烈將門的楊延昭如何絕地反擊,不負使命,成為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編導一開始就設置了戲劇懸念,為人物編織了跌宕起伏的命運和重重困境,扣人心弦,富有戲劇張力。
全劇序幕,翁國生導演以簡短的旁白和幾組廝殺的武戲動作,以紅光、煙霧寓意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與遼軍勇猛激戰,血染疆場。緊接著后演區高臺上一組壯烈獻身的楊令公及其兒郎們威武的定格造型。他們在暗淡的冷光下漸漸隱去,仿佛隱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但他們的英雄事跡與愛國精神卻流傳人間,一如屈原在《九歌·國殤》里的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這是該劇編導刻意交代的時代背景與楊家忠烈不滅的愛國精神。
在舞臺前區左右兩束定點造型光下則是宋真宗與楊延昭的君臣對話,契丹國遼軍勇猛善戰,欲卷土重來,邊關局勢緊張,百姓民不聊生。宋真宗把希望寄托在楊家唯一留存的血脈楊延昭身上。剛殺出重圍的楊六郎沒有半點猶豫,表示責無旁貸。序幕鋪墊簡潔有力,故事背景交代清晰。金鑾殿上,楊延昭被皇上宋真宗召見授予莫州刺史,成為緊急調遣三關兵馬、誓死迎戰遼兵的御封將軍。他臨危受命,肩負起抗擊遼宼、重整大宋江山社稷的歷史重任。楊延昭的出場,英氣逼人,挺拔如松,目光如炬,那種子承父業的浩然正氣和家國情懷早已融入在他的血脈里。作為三關將領,楊延昭掌握著虎符大印,趕回家中告別母親佘太君和妻子柴郡主,第二天就啟程奔赴瓦橋關。
然而,總有人在個人名利得失面前會置民族的安危而不顧。重臣寇準提醒過楊延昭邊關守將狄玉陶乃是宿敵,務必多加小心。這為楊延昭日后與遼軍交戰之艱難坎坷埋下了伏筆。果然,瓦橋關守將狄玉陶不服從楊延昭將軍的調遣,三萬兵馬只肯撥出一萬給楊延昭,理由是否則瓦橋雄關難以守定。他還用激將法說“延昭神勇天下名,承接虎符要自信。”沒有升官晉級的狄玉陶故意刁難楊延昭,讓楊延昭以一萬兵馬去與十萬遼軍較量,這豈不是以卵擊石,故意置楊延昭于死地?這個貪杯懈怠的瓦橋關守將因為不被皇上重用,故意給楊延昭使絆子。
果然,瓦橋關戰役幾個回合下來,小勝敵軍的楊延昭在深入敵軍后,因寡不敵眾,損兵折將,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當獲救后的楊延昭帶傷重整旗鼓,率領剩余軍隊深挖貫通邊界三關地道。不料再次遭到陰險小人狄玉陶的破壞,炸毀了地道,這給楊延昭再次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楊家將的韌勁與頑強是代代相傳的,深受內擾外患困境中的楊延昭并沒有氣餒,他帶兵繼續拼命挖掘戰道,終于形成了抵御遼兵的地下長城。憑借著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他以少勝多,出其不意,有效地阻擋了遼國統帥蕭達列的入侵,讓十萬兇猛的遼國大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真可謂是楊家豪氣震遼賊,楊延昭的瓦橋關之戰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中華民族愛國戰歌。
河北省梆子劇院的《瓦橋關》以宋代楊延昭守土有責、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來致敬我們的時代。歲月崢嶸、時代變遷,楊六郎和他的父兄不屈不撓、百戰不殆,頑強抗敵、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不朽。這部具有史詩般氣質的新編歷史劇,帶給了我們震撼、振奮與鼓舞,激活了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從楊延昭這一鮮活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強烈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熱血男兒從不缺席!我們每一個當代中國人有責任守護住從古至今我們的先輩和革命英烈打下的每一寸土地,讓中國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部新編歷史劇《瓦橋關》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是一部具有歷史感和人文意蘊的戲劇。
二、雄渾大氣藝術審美多元
作為我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河北梆子的聲腔明朗、剛勁、慷慨而不失委婉、悲忍。在表演上講究程式規范。導演翁國生在尊重、保留河北梆子演劇傳統的基礎上,要求《瓦橋關》的作曲、舞美、燈光、服裝設計以及編舞等創作團隊進行大膽的開拓改良,向現代舞臺藝術靠攏,這使得這部梆子戲在雄渾大氣的整齊風格上,藝術審美呈現多元。
講究舞臺場面的唯美與氣勢,是翁國生對這部戲的美學追求。例如,思念丈夫楊六郎心切的柴郡主夜奔莫州,在漫天大雪中,她與楊排風、楊八姐和楊九妹四人的趟馬舞靈動、流暢,她邊舞邊唱,英姿颯爽。那滿臺從天而降飛飛揚揚的雪花,在藍色的冷光照射下營造出蕭瑟而又迷人的寒冬夜景,四位楊門女將策馬時身上不同顏色的鮮亮披風隨風而動,在韻律動感中顯得格外靚麗動人,飄逸奔放,很酷、很颯,卻不失端莊大氣之美。
翁國生在假定性的舞臺時空里,運用舞蹈語匯發揮出戲曲大寫意特征的表現手法,去營造蒼勁、古樸的氣韻,在“血戰瓦橋”這場戲里尤為突出。“血戰瓦橋”表現瓦橋邊關殺來了十萬彪悍的遼軍兵馬,只有一萬將士的楊延昭知道這場兵戎相見,注定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惡戰。只見烽火硝煙中,遼兵群舞、冷光陰暗,遼軍首領蕭達烈、楊延昭在平臺高光亮相、過招,刀與槍針鋒相對,武生出身的導演翁國生組織了精彩的開打。幾個回合之后,敗下陣來的蕭達烈領教了楊延昭的厲害,于是采取了火牛陣的軍事戰略,從四面八方趕著火牛,殺氣騰騰地向楊延昭圍攻了過來。這時翁國生以人帶景,用燈光渲染了戰斗的血腥與殘酷。舞臺上一派紅光,天幕背景上降下了幾組牛頭圖騰,一群遼兵雙手飛舞火旗,疾走圓場,不斷的變換隊形與舞蹈動作,與此同時配以粗獷的男低音吟唱:野牛咆哮,火光沖云霄。雙角縛利刃,牛尾燃火苗……。這種異域情調的歌唱和場面調度,完全超越了傳統梆子戲,具有音樂劇的表現元素。翁國生以單槍匹馬的楊延昭為中心,就此為觀眾展開了那個金戈鐵馬、浴血征戰的歷史畫卷。他對大場面的駕馭,在這場戲里可見一斑。
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是翁國生導演藝術的特點之一。與這一激烈的、武功戲味十足的“血戰瓦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在楊延昭生死危急時刻,慧明方丈通過暗道救出身負重傷的楊延昭,藏在善明寺破廟里避險。破舊的寺廟昏燈如豆,只見舞臺后區背景處一尊佛像慈目隱現,加上音色幽深、哀婉的古塤吹奏,場景顯得分外清冷,給人一種空靈、荒古之感。眼看穩操勝券的蕭達烈突然不見了楊延昭,下令進寺廟搜尋。于是,在這場戲里翁國生借鑒了京劇武戲《三岔口》“摸黑貼身近戰”的表演形態,充分運用了“高臺前空翻飛速翻下”、“踹屁股座躍上佛案”、“扎九脖雙飛燕扣前撲”、“空中旋子360度轉體下平臺”等高難度武戲技巧,并從中揉入自己巧妙構想的一系列人物表現特點,在舞臺上多層次、多角度、多支點的呈現出昏暗中楊延昭和慧明法師與兇悍遼兵短兵相接的緊張畫面,最后楊延昭和慧明法師利用對方對破舊寺廟地形不熟,將這群遼兵一個個不動聲色地殲滅。
由此可見,翁國生在尊重梆子戲藝術審美特征的基礎上,靈活地處理舞臺時空,較好地掌控戲劇節奏,將現代舞蹈元素融入戲曲身段之中,借助“火牛陣舞”的編排,營造出了遼軍咄咄逼人的強悍威勢。后面的“挖地道舞”則表現出在楊延昭的率領下軍民齊心的斗志和干勁。而寺廟前四小和尚的“挑水舞”則以輕松幽默見長,令人忍俊不禁,給這部悲壯、深沉的歷史劇帶來意外的小插曲,如一滴潤滑劑讓緊繃的弦律稍微松馳了一下。
翁國生在這部新編歷史劇中還運用了京劇的五音連彈。當楊延昭受到野蠻的火牛群圍攻后身負重傷,危在旦夕之際被慧明法師出手相救,療傷昏睡中楊延昭夢見了母親佘太君、賢妻柴郡主、圣上宋真宗和寺廟主持慧明方丈。在這場夢境戲里,翁導以五束定點造型燈光的依次投射,將這幾個人物一個個隨著鏗鏘激昂的唱腔有序隱現,情境化的組織起人物的心靈對唱、情感輪唱和情緒的五重合唱,每一段唱詞都是對身處險境的楊延昭的期盼、鼓勵與托付,這讓處在人生低谷的楊延昭重新振作起來。例如,隨著佘太君的念白:“兒啊,莫要心灰意冷,如今社稷有難,兒既已領命出征三關,當舍命為君,以身報國。五人這樣唱道:
楊延昭(唱)
圣上、方丈、賢妻椿萱,
此一敗負眾望愧對蒼天。
佘太君(唱)
六郎兒莫氣餒心灰意懶,
秉家訓承家風戰勝敵頑。
宋真宗(唱)
你楊家為社稷忠心赤膽,
大丈夫保家邦初心如磐。
柴郡主(唱)
為妻我千里外翹首以盼,
重開戰退遼寇舉家團圓。
慧明(唱)
楊將軍莫彷徨志存高遠,
抓戰機巧用兵高奏凱旋。
……
楊延昭(唱)抖擻,
慧明(唱)奮起,
佘太君(唱)振作。
柴郡主(唱)再戰,
宋真宗(唱)敵頑。
五人(唱)
披鎧甲,掃胡虜,蕩塵煙,
保衛我大宋萬里好河山。
這一組由武生、花衫、老旦、老生、花臉不同戲曲行當的五音連彈,唱出了關鍵時刻楊延昭的心路歷程,這是君臣之間、至親之間和友人之間的心靈對話。在多方激勵之下,楊延昭開始了絕地反擊。這一五音連彈,翁國生在舞臺調度上,分成高低三個層次,楊延昭在前演區中心,佘太君、柴郡主、宋真宗、慧明法師則隱現在“巨幅無縫紗云霧畫幕”之后的兩層演區平臺上,在黑暗中運用人物定點造型光的亮點透射,一一凸顯出重唱中的人物形象,極具詩韻畫意。翁國生將河北梆子戲曲傳統與現代舞臺審美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這一劇種注入了新的藝術生命和意境之美。
三、四功五法主演技藝精湛
《瓦橋關》的首演成功,離不開這部戲的主演、楊延昭的飾演者郝士超。郝士超是河北梆子劇團優秀的武生演員,他的手、眼、身、法、步運用自如,集唱、做、念、舞、翻、打、撲、跌等技術技巧,長靠、短打、箭衣扮相于一身,具有令人嘆服的扎實功底。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在理解人物的基礎上,真正的走入到角色心里,精準地演繹出楊延昭在不同境遇里的心態,賦予角色符合行為邏輯的外部程式化戲曲動作,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楊延昭。
例如,“血戰瓦橋”這場戲里,郝士超身扎大靠頭戴將盔,手拿馬鞭槍,以“四擊頭”亮相,圓場、趨步、大扯、趟馬、跨腿、踢腿接鷂子翻身,腳不落地緊接一串兒蹉步、單腿亮相的英武造型,表現出楊延昭的穩重、大氣,胸有成竹的殺敵決心。在演繹楊延昭帶領士兵頂風雪、越山澗時,他設計了左右跨腿接鷂子翻身,腿不落地再接踹丫等組合程式,展現楊延昭的不畏艱險,從容不迫的心理狀態。其功架穩健,身姿瀟灑,威風凜凜,在一大段激情澎湃的唱段中,他載歌載舞,準確地演出了楊延昭這位古代英雄的精氣神。在與遼軍將領蕭達烈生死搏戰的過程中,郝士超展現出楊延昭以一擋十的威武,只見他一手舞槍、一手舞錘,上下其手,槍錘組合加鷂子翻身和剁泥,配以遼宼跌倒翻滾的武功,耍得如行云流水,節奏緊湊,大顯武生演員的技巧之美。
緊接著郝士超以一套槍與大刀的激烈對決,以及與眾遼兵的群檔子交鋒,其中“垛子竄毛過人”,“360度轉趴虎砸人”,奪錘開打,最后是六人“分甩后提開花”、“四擊頭七股蕩亮相”,大顯楊延昭的武藝超人,無人可敵,令觀眾禁不住拍手叫絕。郝士超掄錘舞槍時一個連續旋轉后接住狼牙鑌鐵錘,然后一個漂亮的亮相動作,穩穩地單腿站立數秒,整套靠功舞蹈加錘槍出手,一氣呵成,干凈利落。同時配合著念白,準確表現出角色的心理節奏,抑揚頓挫,行云流水,瀟灑遒勁,突出了作為猛將的楊延昭穩、準、脆的特點。
之后在遼軍火牛陣的圍攻之下,力不從心的楊延昭在硝煙中下場隱去。郝士超迅速更換服裝,等他再出場時以一身白色的抱衣抱褲,一縷長長的甩發造型持槍亮相。只見他抖動著長槍,連接著一連串“圈兒甩發”、“左右橫向蹉步緊接高吊毛和搶背”,穿插著“倒插虎摔叉”、“飛腳大砍身”、“旋子360度轉體變僵尸”等高難武戲技巧。郝士超再以豐富、穩健的肢體語言和悲憤的昆腔唱段,展現出此時此刻楊延昭蛟龍陷入了泥潭的焦慮心境,盡管他在熱浪滾滾的火牛陣前拼死左沖右突,但最后還是落入難以招架、一敗涂地的慘景。
這場重頭戲是文武兼備的郝士超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技藝的集中展現,他將武打動作通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在刀光劍影中打得快如閃電。他的甩發功、摔跌功、把子功、圓場功等一系列戲曲身段動作,展示出他全面、高超的行當技藝。在進行大量高難度的武功技巧之同時,他依舊能氣不喘、神不散地傾情演唱,從河北梆子唱腔到昆曲唱腔,唱出了人物的剛毅性格、人物激烈的內心世界。可以說無論是郝士超的唱還是做,都做到了酣暢淋漓、個性鮮明,具有藝術的力度和分寸感。他能捕捉到人物的內心變化,通過他的一個眼神、一招一式,以及每一句唱腔與念白,觀眾能夠感受到楊延昭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拼死一搏的決心與悲壯。
在“修建地道”以及最后“激戰遼兵”這兩場戲里,郝士超則準確地刻畫出不懼狄玉陶暗算、不畏成功在望時的挫折的楊延昭百折不撓的強大內心,展現出以地道戰術出其不意智破蕭達烈及其十萬遼軍的赫赫神威。這時郝士超的唱腔高亢激越,唱出了一個熱血男兒的豪邁與守土有責的愛國情懷。而他和佘太君,與柴郡主的對唱,則絲絲入扣地唱出了母子之情和夫妻之情。
新編歷史劇《瓦橋關》是一部充滿表演激情和人性之美的河北梆子戲,劇中飾演宋真宗的“梅花獎”得主邱瑞德以大氣端正的扮相、鏗鏘嘹亮的嗓音,很鮮明的展現出宋室一代明君的莊重氣質和做派。劇中飾演柴郡主的孫娜則以出色的唱功、做功,細膩地再現了這位楊門女將的大方與堅毅,演繹出作為女中豪杰的絕代風姿。孫娜唱念做并重,為這部以楊延昭為主的男性戰爭題材的戲曲作品抹上了一筆柔美的亮色。作為一部具有史詩般恢宏氣質的歷史劇《瓦橋關》,謳歌了一個熱血男兒、民族英雄,是向頂天立地大寫的人的致敬,也是向不朽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致敬!
2023年2月1日稿